聚合氯化鋁用量大由以下多種原因導致:
水質因素
原水濁度高:水中懸浮顆粒多、濁度高,需要更多的聚合氯化鋁來產(chǎn)生足夠的絮凝體,以吸附和沉淀這些顆粒。例如,在雨季河水濁度大幅上升,處理時就需增加聚合氯化鋁用量。
有機物含量高:有機物會與聚合氯化鋁發(fā)生反應,消耗藥劑。如造紙廢水、印染廢水中含有大量有機物,為達到較好處理效果,需要投加較多的聚合氯化鋁。
pH 值不適宜:聚合氯化鋁在不同 pH 值下的絮凝效果不同,當原水 pH 值偏離其更好作用范圍(一般為 6.5 - 7.5)時,會影響其水解和絮凝反應,為保證效果就需增加用量。比如酸性較強的工業(yè)廢水,需要先調節(jié) pH 值,再投加大量聚合氯化鋁才能達到較好的絮凝效果。
處理工藝與設備因素
混合效果差:如果混合設備設計不合理或運行參數(shù)不當,藥劑與水不能充分均勻混合,就無法發(fā)揮聚合氯化鋁的更好絮凝作用,導致用量增加。例如,在一些小型污水處理廠,由于混合池體積小、攪拌強度不足,藥劑分散不均勻,需要加大投藥量來彌補。
反應時間短:聚合氯化鋁與水中雜質的絮凝反應需要一定時間,如果反應時間過短,絮凝體無法充分形成和長大,就需要增加藥劑用量來提高處理效果。如某些處理工藝中為了提高處理效率,縮短了反應時間,會造成這種情況。
沉淀設備效率低:沉淀設備的性能對聚合氯化鋁的用量也有影響。如果沉淀設備的水力條件不佳、沉淀面積不足或存在污泥上浮等問題,會導致絮凝體不能有效沉淀,使出水水質不達標,進而需要增加藥劑用量來強化絮凝沉淀效果。
藥劑質量因素
有效成分含量低:聚合氯化鋁產(chǎn)品的有效成分含量不同,若使用的產(chǎn)品有效成分含量低于標準要求,為達到相同的處理效果,就需要加大用量。例如,市場上一些劣質產(chǎn)品有效氧化鋁含量不足,用戶在使用時就會發(fā)現(xiàn)需要投放更多藥劑才能起到相應作用。
鹽基度不合適:鹽基度是聚合氯化鋁的一個重要指標,鹽基度不合適會影響其絮凝性能。當鹽基度過高或過低時,藥劑的絮凝效果都會下降,從而導致用量增加。比如鹽基度過低,聚合氯化鋁在水中的水解速度慢,絮凝體形成不及時,就需要投入更多藥劑來保證處理效果。
處理目標要求因素
出水水質標準高:如果對處理后的出水水質要求嚴格,如需要達到更高的濁度去除率、更低的懸浮物含量或更優(yōu)的水質指標,就需要增加聚合氯化鋁的用量,以強化絮凝沉淀過程,確保出水水質滿足高標準要求。例如,一些對水質要求極高的工業(yè)生產(chǎn)用水,如電子芯片制造行業(yè)的純水制備,需要嚴格控制水中的雜質含量,就會增加聚合氯化鋁等絮凝劑的用量。
去除特定污染物:當需要去除水中的某些特定污染物,如重金屬離子、氟化物等,需要投加過量的聚合氯化鋁,通過吸附、共沉淀等作用來實現(xiàn)去除目的。例如,在處理含氟廢水時,需要投加大量聚合氯化鋁,使鋁離子與氟離子形成難溶性的氟化鋁沉淀,從而達到除氟的效果。